地矿文化
- 地矿文化 >
送月饼
绵绵不断的秋雨,打湿了小区房前屋后的桂花树,也打湿了我单薄的衣裳,看着散落一地的桂花被阵阵凉爽的秋风吹得滚来滚去,但都依然挣扎着散发着余香。
小区门前有桂花树数十棵,远看个个像绿色的大伞,保护着地面的四季常青树,桂花树三三两两的枝干弯曲扭抱在一起,像小孩子盘腿坐在大人的身上,在金黄色桂花圆点的衬托下,显得分外调皮,不时的我去摸摸,粉红的花蕊,香气扑鼻,十分美丽。可由于花期在两周左右,难逃凋零的悲惨命运,于是努力地把自己最美丽的一面展现给观赏者,然后默默逝去,年复一年,永不言败。
这两周我故意走在弯弯绕绕的桂花树相伴的小路上,想感受和亲近美丽桂花的心语,体会词作家甘霖那一段:“八月十五桂花香,嫦娥玉兔伴吴刚,桂花糕甜奉亲友,桂花酒醇醉心房,情融融暖洋洋,缕缕甜香飘四方,万点金蕊如喜雨,洒向人间好吉祥……”童年唱的这首歌《八月十五桂花香》,似乎将我带回到童年时期赏桂花、过中秋、送月饼的那段光阴。
每年中秋节给婆送月饼是我知事以来都有的规矩,母亲说那是祖上定的,代代相传,每家每户都如此,父亲常年在外,每年都是我代替父亲给婆送月饼。那个年代,月饼是手工制作的,没有包装。每年八月十五,母亲会自己做月饼,我在旁边观看。她将面团和苞谷面、清油混合,和成黄色面团。面团醒发时,她将红糖、花生和萝卜干丝混合做成红糖馅。母亲用油布擦锅底,将面团搓条切块,用手压成圆形,中间凹陷,包入馅料,做成圆月饼。用罐头瓶盖压出字形,小火煎烤,翻面,不久后,香甜的月饼就完成了,放在盘中晾凉。母亲心很细,把大小一致的,火候好的挑出来,按照地方习俗用两层麻纸包八个,用纸绳子绑好,交给我说:“咱刚分家,你爸么在家,这一包给你婆送过去。”母亲把剩下的给娃们分了后自己都没有尝一口。
学校毕业后,我才真正理解中秋节,又称拜月节,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、赏月、吃月饼、玩花灯、赏桂花、饮桂花酒等民俗,流传至今,经久不息。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,为寄托思念故乡,思念亲人之情,祈盼丰收、幸福之愿,成为丰富多彩、弥足珍贵的节日。
“皇上爱长子,百姓爱幺儿。”婆跟着最小的儿子生活,在老屋里,大门整齐的掩着,我推开门,婆拄着拐杖站在二门子口,门口的毛驴“噢哦”叫着,仿佛在欢迎我。我拉着婆走进堂屋,那里人多且杂乱,正值收苞谷和棉花的季节,屋里堆满了苞谷棒子和棉花桃。婆问我带来了什么,我回答说母亲做的月饼。婆很高兴,把我们几个小孩叫到一起,说敬了先人并且完成“小任务”后每人分一个。堂屋的木桌子上放着先人的牌位和搪瓷盘子,婆把月饼献上,我们按年龄磕头。婆坐在旁边,笑着说,你们的“小任务”是剥一笼玉米棒子的皮和半笼棉花花桃。
婆发号令我们几个娃都开干了,开始都还有劲,不一会儿,有打瞌睡的,有喊着上茅房的,婆在一旁鼓励着:“快了啊,弄完就吃月饼了”。大人们谈笑着,手里也在干着活,等到最小的弟弟完成了任务,婆给每个娃一个月饼,小堂弟拿着月饼就呼呼大睡了,婆在叫着:“起来看咕咕爷(月亮)了,圆圆的……”
婆虽远行,留给我们乐观的生活和幸福的笑声依旧在思想上永存,婆不识字,却用最简单的踮着脚能够得着的目标这样的土方子,引导着我们步入社会只有努力付出才能有所收获,体会到了得到的珍贵,又是中秋时节了,婆呀,我还是按照母亲叮嘱的把思念牌桂花馅的手工月饼送给您老人家。
细雨中,我却唯独爱上宁静而芬芳的桂花……







